桂子山国学讲坛
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桂子山国学讲坛 > 正文


    桂子山国学讲坛第五期郑吉雄教授谈“易学与校雠学”

    来源:  时间:2017年11月01日 16:46:28 点击:

    2014年5月6日下午3点,桂子山国学讲坛第五期在长江书法研究院会议室举行了。本次讲座邀请到台湾著名学者郑吉雄教授,他作了主题为《易学与校雠学》的精彩学术报告。会议由历史文献所周国林教授主持,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100多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。

    郑教授首先指出,由于受上世纪20年代疑古派思想的影响,疑古的态度会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对研究古代经典的理解和研究。比如,近代出土《易》学简帛文书越来越成为校勘《易》的重要依据。《易》的产生本身距今久远而又文义艰深,轻率的运用出土简帛去校正原文的字词,会使得一些注释和校勘与经典的本义大有渐行渐远之势。我们需要一种更为科学合理和审慎的态度来看待出土的简帛文书和《易》学校雠的关系。

    校雠学在我国的产生较早,大约可以分为两类。一类是校对版本、订正内容;另一类是对于流传的文献,依据其知识的类型和施用范围以及传承的源流,提出一种新的注解。但是这种方式自郑樵、章学诚后渐趋衰微,因欧美大学分科观念已将知识架构定型,文史学者无法再提出新论。

    由于关于《易》简帛文书的不断出土,不同文本版本出现。郑吉雄教授认为,不同的文字的写法影响着文义的理解。这一方面反映了抄写者本身对经典的理解和选择,同时也使读者难以了解未被呈现的版本。郑教授征引了《易经》校勘中多项异文现象作为例证。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出土的《易经》简帛文书的真实性。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,古代抄本中也存在着一些谬误。另一方面,在了解《易》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精审的校勘,避免主观臆断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我们解释了目前学术界对《易》的层出不穷的误读现象。

    然而,新出土的简帛文书确实也是大有裨益的。一定程度上方能够帮助我们校正原文的讹误、顺通文章的异文;明白《周易》存在的一字多义现象和多义的卦名异文。

    郑吉雄教授的讲座主要阐述了运用文献学中校雠方法对《周易》这部经典进行了文字探究,对每一个观点都旁征博引各种经典著作出土的简帛作为例证,让在场的同学对于《易》的性质、版本校雠、注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。他严谨的学风治学态度、谦逊的品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